???????? 近日,微博上流傳著一則消息,稱經南方某報調查發現,中國75%電表都被蓄意加速,國家電網公司兩年違規收費27.4億元。對此,國家電網公司在官方微博上進行了辟謠,聲明這篇帖子7年前就已出現了,說法純屬造謠。(6月2日《新聞晚報》)
一個帖子居然"存活"達7年之久,其生命力可謂強大。期間,一度"被死亡""被遺忘",一度"被激活""被流傳"。是神奇帖子,還是神馬"電表"?在大浪淘沙、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里,7年前的帖子,并且還是"謠言",還能在今天的網絡上流傳,不能不說是"新聞"。筆者揣摩,這一次帖子"死而復生"或與階梯電價有關,抑或,與電網高工資有關--在廣東省居民用電試行階梯電價聽證會上,有代表炮轟:"你們一邊享受著壟斷帶來的高利潤高福利,拿著比全省高兩倍的工資,一邊說電價太低增加發電企業的負擔,這是不公平的。"
不幸言中:階梯"很骨感",電價"很豐滿"。據媒體報道,截至6月1日,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全國28個省區市已對外公布階梯電價聽證方案并已舉行聽證會,但尚未發布獲通過后的實行方案。據媒體報道,河南、江蘇、江西、山東等地均傳出階梯電價方案被推遲的消息,但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負責人否認了上述說法,表示只是各地決策周期快慢不同。在29省份階梯電價聽證方案中,僅青海、云南適當降低了第一檔電價,其余省份則維持現價或視情況漲價。很多網友認為,階梯電價聽證會實際上再次淪為"聽漲會"。
在質疑階梯電價這項新政的同時,公眾便會"找茬"。電表"差之毫厘",電費"謬以千里"。這一點尤其表現在階梯電價上,因為,跨入不同的電量檔次,電價收費的標準就會提高,電表"加速",就會引發電價"加速"。光有國家電網出面辟謠,不足以解疑釋惑,當下,國家質檢總局不能無動于衷,是職責使然,既然公眾對電表存疑,為何不就此進行大面積檢測呢?既可以還電網一個清白,又給公眾一個交待。尤其是在即將施行階梯電價之際,消除公眾對電表的疑慮,起碼是從技術上保證公正之舉。
公眾質疑,既是權利,又是責任。質疑是公眾行使表達權與監督權的體現,"給力"信息公開的制度建設與執行力。民眾的"不信任"與質疑,一定程度上凸顯"信任危機"。信任危機是最大的危機、最可怕的危機。關鍵在于信息公開不夠,監管部門的監督不力,職能部門的公信力下降,以及社會誠信體系不健全等。當務之急,要打通信息的"任督二脈",這里的"任"可以視為"信任",這里的"督"不妨稱為"監督",這兩條"脈絡"是社會誠信的通道。"電表都被蓄意加速"或為假,暢通社會的"任督二脈"當為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