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全球第二大電纜生產銷售商耐克森集團公司(以下簡稱“耐克森”)在上海波特曼酒店召開發布會,高調宣布將斥資12.4億人民幣(約合1.4億歐元)收購山東陽谷電纜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陽谷電纜”)75%的股份。
?????? 耐克森主席弗里德里克·文森特將此次收購形容為公司在華發展的“里程碑事件”。“希望通過這筆交易將集團在中國市場的總收入提高至每年3億歐元,相當于集團總收入的6%到8%。”文森特說。
收購只限于電力電纜
????? “耐克森收購的只是陽谷電纜的電力電纜部門。”7月7日下午,陽谷電纜對外宣傳負責人朱長偉在電話中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電力電纜部門是指集團旗下兩家子公司。
?????? 據了解,陽谷電纜旗下有7家分(子)公司,分別涉及電力電纜、礦用電纜、光纜、超高壓電纜、銅管、銅桿及電子行業,其中,電纜、光纜等產品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頗高,其中電力電纜業務的2010年銷售額達到13億元人民幣。
????? “雙方去年開始接觸,耐克森正是看中了我們的高市場占有率,才拋來橄欖枝。”朱長偉告訴本報記者,以電力電纜為例,在2009年國家電網系統8億元的招標中,僅陽谷電纜產品就中標1.2億元。
???? “耐克森擁有的生產超壓電纜附件技術是國內企業沒有的,也是我們急需的。”朱長偉表示,此次合作議案中,我們提出將此項技術應用于國內產品的生產中,這對于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及集團的綜合實力都有很大好處。
?????? “雙方的協議在發布會前已經簽署。”朱長偉說,目前陽谷電纜只是一家股份制企業,沒有國有股份。
?????? 按照雙方簽署的協議,在新成立的合資企業中,耐克森將持有75%的股份,陽谷電纜持有25%的股份。本次交易采用零現金/零負債定價模式,約12.4億人民幣(約合1.4億歐元)。
????? “收購還需要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朱長偉告訴本報記者,交易預期需要6至8個月時間完成。
外資眼中的“十二五”商機
?????? “收購陽谷電纜主要是希望進一步擴展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通過收購滿足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并將陽谷電纜納入公司全球基礎設施電纜的供應網絡之中。”文森特表示,中國已是全球能源基建中最大且發展最快的市場,目前已占全球電纜市場27%的份額。
??????? “顯然,中國電線電纜行業步入快速發展的增長期對耐克森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在山東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院長王蔚教授看來,根據即將出臺的“十二五”規劃,未來5年中,電力、鐵路、軌道交通、能源、建筑、通信、船舶、汽車等產業依然保持較大的投資規模,必將給線纜行業提供許多難得機遇。
???????? 不只是耐克森,作為電網建設中最重要的配套產業,眾多電線電纜企業都希望能夠憑借“十二五”電網規劃的商機,去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 以大城市電網改造為例,涉及的電線電纜產品量大面廣,從10kV級的架空線、鋼心鋁絞線,到高壓電力電纜都有需求,還有建筑用電線電纜。尤其是500kV超高壓電線電纜的應用,將是電纜企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機會。隨著西南、西北水電資源又一輪開發帶來的機遇,中國大部分水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將采用500kV電纜作為超高壓引出線。
??????? 顯然,這將給致力發展高電壓等級電纜的企業帶來一定的機會。
???????? 公開資料顯示,耐克森2010年在全球的銷售額為60億歐元,目前中國僅占到其全球銷售額的2%左右,訂單也主要是依靠母公司轉交獲得。
???? “與陽谷電纜的合作能進一步鞏固我們在現有市場中的地位,且符合我們在新興市場中的長期發展戰略。”文森特在談到與陽谷電纜的合作時如是說。
國內電纜企業“大而不強”
??????? 與國際電纜行業巨頭的并購對應的,可能是中國電纜行業的“尷尬”。
??????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現有電線電纜制造企業近萬家,已經躍居成為世界最大的電線電纜制造國。問題是上規模的電纜生產廠家較少,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叫得響的世界電纜品牌,還沒有一家中國電纜企業真正邁進了世界卓越企業的殿堂。
?????? 另外,高壓電纜用的超凈交聯聚乙烯絕緣料,國內至今都無法生產,還有很多特種電線電纜的材料依靠進口。
?????? “不僅僅在中國,未來這個行業的并購整合活動可能會增多。”文森特認為不管是中國還是全球的電纜市場,生產者都非常分散,耐克森集團盡管銷售排名全球第二,但市場份額只占7%。
??????? 在耐克森收購陽谷電纜之前,位于天津的民營企業鑫茂集團2010年末曾計劃以10億歐元的代價,收購荷蘭光纖光纜制造商德拉克(Draka)。但最終敗給意大利競購方普睿司曼。據悉,普睿司曼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電纜制造商。
???????而德拉克目前被認為是中國電纜市場的領導者,現有60家分廠分布在世界25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美、亞各大洲,是當今世界上電線電纜行業的先進企業之一。
???????? “機會對企業來說是均等的。”王蔚說,全球電纜生產企業的過度分散,已經開始促使實力稍強的電纜企業邁出并購重組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