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城市免費為當地居民換上了智能電表,安裝智能電表的家庭可以享受到快捷查詢用電情況、停電前自動提醒等一系列人性化新服務,與此同時,不少市民反映,安裝智能電表后家里電費暴漲,懷疑是智能電表走得過快。
市民對智能電表的懷疑,也許是出于電技術問題,比如南昌市供電公司計量中心給出的解釋,“智能電表的靈敏度比原來的機械電表高,如果電視機用遙控器關閉,卻仍處于待機狀態,則同樣在走電量”。或者只是使用新電表后感觀上的錯覺,如合肥市電力公司客服人員所言,“冬天用電量增加,一般說到了冬天,電費都會比往常偏高”。無論是出于何種情況,目前來看,電力部門并沒有給公眾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南昌市就有居民稱,智能電表在保證靈敏度的同時,也要保證準確性,他們希望有第三方機構對智能電表再次檢測。
居民用電問題關系著千千萬萬家庭的切身利益,而電力處于壟斷地位,給公眾以絕對強勢的直觀印象,所以在涉及公眾對用電問題的疑惑時,更應該抱以小心謹慎的態度。
公眾之所以懷疑智能電表致電費暴漲,一是對用電費用的直觀生活感受,另一個是對電力部門作為壟斷企業的不信任感。國家電力部門作為壟斷企業,包攬了電力的經營,用戶電表的安裝、校對與檢修。目前企業生產的電表都是由電力公司統一購買后安裝給用戶,這就有可能為電力公司控制電表生產提供了機會。2005年,一則“電力企業違規多收費27.4億元,部分電表被人為調快”的新聞,目前被人民網、新華網等網站的論壇舊事重提?,F在當然不能武斷地認為智能電表存在同樣問題,但因“前科”而影響現在的信任度,在情理上并不難理解。
對智能電表的廣泛懷疑,還來源于民眾與壟斷企業打交道時的日常經驗。電力、電信等不僅作為商品,具有商業屬性,也作為公共服務產品,具有社會屬性。但是公眾與生產電力、電信的國有壟斷企業往往處于不對等的狀態下,普通居民若出現偷電、不繳納費用的行為,電力部門不僅可以停止供電,還會嚴厲罰款,但是電力部門若出現計價錯誤,往往糾錯難、懲罰少,這種不對等感降低了公眾對壟斷部門的信任度。更為重要的是,電力等國有壟斷部門在監管上還存在難點。長期以來,政府主管機構國資委集三重身份于一身,既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代表,又是行業的管制者,還是企業的直接運營者,并不存在獨立的監管機構。自己監督自己,一般來說是收效甚微的,無法對其行為產生有效約束。正如市民對智能電表產生懷疑時,只能要求電力部門的上級機構進行檢測,而無法尋求第三方機構作出客觀判斷。
電力部門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行業,不僅有盈利需求,更重要的是具有維護國家安全、保證公共利益的需要。國有企業的行政壟斷性,使它無法通過市場“看不見的手”來調節自身缺陷,只能依靠“政府之手”來實現公正與效益的兼顧,這就需要國有部門在面向市場時更加透明,更加樂于被監督,對公眾疑惑也要更加耐心地做好解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