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堅強智能電網,設備是關鍵。國內電力設備企業只有積極迎接智能電網帶來的變革,抓住機遇、接受挑戰,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懈努力,不斷提高,才能在中國智能電網建設中占據主導,真正實現民族產業的振興與崛起。
我國智能電網建設巨大的投資,為電力設備制造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改造原動力。2009年7月11日的國家電網年中工作會議以智能電網為主要議題,確定了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發展規劃和總體投資。國家電網提出2009~2020年分三個階段實現智能電網遠景規劃:第一階段(2009年~2010年)預計投資5500億元,第二階段(2011年~2015年)預計投資2萬億元,第三階段(2016年~2020年)預計投資1.7萬億元。到2020年國家電網在智能電網建設方面總投資逾4萬億元。我國建設統一堅強的智能電網就要構筑堅強的網架結構,需要大量的變壓器、開關等設備,據估計這方面設備約占電網總投資40%,這無疑是電力設備制造企業的福音。隨著國家電網公司堅強智能電網計劃的實施,變電站將向智能變電站發展,一次設備要升級為智能電力設備,二次設備則成為智能控制單元,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一次設備面臨智能化機遇
整個電力系統的一次設備都將實現智能化,這將給整個一次設備領域帶來一次大變革。目前,一次電力設備的智能化已經沒有技術瓶頸,通過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的升級都可以實現。智能電網要求建設一系列智能變電站,這對一次設備生產廠家是一個利好消息。智能化變電站與數字化變電站相比,增強了智能的應用能力,比如自適應、自協調、互動、控制等。2009年7月,國家電網發布了智能變電站的整體技術規劃,標準也已出來,要求所需設備必須符合新的技術規范。在目前的數字化變電站時代,諸如開關設備只完成了數字化,未來實現智能化之后,開關設備不僅具備輸出本身原來狀態信號功能,還能接收跳閘命令等信號,也就是在原來基礎上實現了自診斷功能。而對于變壓器、互感器等產品,也同樣加入了代表智能化的自診斷功能。盡管目前在一次設備上,國內企業與國外大公司相比,制造工藝仍較差,市場份額較少,但對一次設備智能化產品的研制而言,國內外企業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一、二次設備融合產生新格局
一、二次電力設備融合步伐的加速將打破市場格局重新洗牌。建設智能電網,使得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國家電網公司已提出了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做到對設備狀態的完整把握。而現在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之間還是相對分開的,而未來在一次設備里,將含有部分二次設備的智能單元,這將打破現有設備制造企業的市場格局。與此同時,對整個二次設備領域而言,也是一次發展機遇。由于二次與一次設備產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二次設備的部分功能將轉移到一次設備之中,融合為更為集成化的智能單元。唯一不同的是,智能單元中,如換了不同的運行軟件,功能也表現得不同。這樣將對二次設備所有的設計技術起到推動作用。二次設備在技術上也將實現整體突破,將更加“信息化和互動化”。相應技術的提升會增強設備的保護功能。同時,互動性和關聯性也會更強,這表現為智能單元與相關設備的互動、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的互動,以及設備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如兩個保護單元,以前是你保護這條線路,我保護那條線路,但今后由于在一個統一的網絡之內,所以除了保護自己外,還要保護別人,關聯性和互動性增強。根據預測,二次設備最終將發展成可即插即用的插件,但目前這還只是一個構想,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在數據的處理能力上還要大幅度提高。此外,二次設備也將借鑒一次設備,進行自診斷和狀態監測。通過一、二次設備融合,才能夠為客戶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但融合并不是盲目地兼并或收購,而是實力強大的企業有所選擇地兼并或收購一些研究機構或者制造企業,以彼之長補己之短,實現優勢互補,這也是國外大企業走過的道路。
智能電網帶動新產業發展
智能電網發展創造了新的產業,例如電動汽車充電站、智能電表。為緩解愈加匱乏的化石資源壓力,未來會出現更多的混合動力汽車,它可以加油,也可以充電。適應這種要求,智能電網建設,還包括未來建設約5000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國家電網公司計劃在2010年12月前在全國27個城市鋪開建設電動車充電站,計劃建設75座電動汽車充電站和6029個充電樁試點,一個充電站平均投資數百萬元。未來一段時期,國家將投資上萬億元用于充電站建設,新型充電站建設需要特殊的變壓器來支撐電流的逆變過程。這需要大量的逆變器,所以逆變器生產廠家也面臨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另外,在用電方面,國家電網公司將建立智能用電系統,這樣大量智能電表將被推廣,智能電表不同于傳統電表之處在于它是雙向實時通信,具有互動的特征,它能夠提供實時數據,為實施階梯電價提供了可能。智能電表市場空間巨大,這對智能電表制造企業是巨大的推動力,智能電表相關行業將面臨一個每年超過50億元規模的市場,將成為充分受益于智能電網建設的排頭兵。與此同時,電力自動化與電子信息技術密切相關,因此智能電網也將給電子信息產業帶來巨大的商機,通信、數據處理、芯片和電子器件等領域都將受益。
完善區域產業鏈
智能電網客觀上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凝聚產業優勢,形成區域智能電網產業鏈。目前國內在智能電網領域缺乏企業集聚優勢,缺乏明確的產業鏈分工,產業鏈內資源缺乏優化配置,重復建設嚴重。隨著智能電網的深入發展,所涉及領域日益廣泛,需要對整個產業鏈上多行業的多家相關企業進行協調調動,才能有效地保障智能電網產業的正常運轉與長遠發展。目前國內已逐漸形成一些區域智能電網產業鏈雛形:2009年4月,旨在通過發展集群經濟模式,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電力裝備研發中心、制造中心、系統集成中心和重要電力裝備出口基地的中原電氣谷在河南正式啟動,成為國內智能電網產業區域整合的先行者;2009年12月27日,國內首個智能電網科研產業基地在南京奠基,該基地為我國堅強智能電網自主技術研發、核心裝備制造、關鍵產品檢測提供了堅強支撐。相信隨后國內會逐漸形成更多體系完備、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新興區域產業鏈,這反過來會更進一步加速智能電網產業的深化發展。
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契機
智能電網給設備企業帶來的變革,使未來中國可能會產生像ABB、西門子那樣的大型企業。國內要出現這樣的企業,重要的一點是要進行一、二次設備企業的大融合。通過融合,才能夠為客戶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現在中國的設備制造企業很難在歐美市場立足,其原因是中國的整體技術還比較落后,而且每家企業都在單打獨斗,缺少綜合競爭力。現在通過智能電網發展,實現一、二次設備企業的大融合,這樣就為國內電力設備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了機會。但融合并不是盲目地兼并或收購,而是實力強大的企業有所選擇地兼并或收購一些研究機構或者制造企業,以彼之長補己之短,實現優勢互補,這也是成為國際大企業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