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馳援日夜鏖戰點亮希望
——甘肅省電力設計院抗震救災側記
本網通訊員 邱福榮 報道
5月12日14點28分,汶川特大地震,撕裂了巴蜀大地,推開了一扇苦難之門。這是全中國人民共同面臨的一場深重災難。震災發生后,億萬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投入到抗震救災的大行動中。
拓荒者精銳之兵征戰隴南
在得知地震造成甘肅省電力公司系統內輸變電設施、生活和辦公場所不同程度受損,我省隴南地區電網也成了重災區.在甘肅省電力公司的統一部署下,被稱為“電網建設拓荒者”的甘肅省電力設計院,作為技術密集型企業,他們迅速反應,緊急開展震害調查,院領導高度重視,由院長張西帶隊,攜土建、電氣、勘測、線路、地質等多方面的專家,于震后第二天趕赴現場,為省公司、各供電、超高壓公司提供技術支援服務, 千里馳援隴南重災區,為拯救光明打響了一場抗震救災保衛戰。
災區沿途道路崎嶇,不斷山體滑坡,從文縣到碧口,粗算共有六十幾處滑坡地帶,震后松動的山石頻頻從山上滾落下來。路上車輛稀少,沿途隨處可見還未來得及處理,被塌方的山石和泥石流壓垮掀翻的汽車,遇難者尸體。車輛停停走走,滾落的山石,漫天的塵土,滾落下來的山石大得嚇人……讓人觸目驚心。
碧口鎮,此次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因余震不斷,這里的賓館、招待所全部停業,街道兩旁的店鋪門窗緊鎖,坍塌、傾斜的房屋隨處可見,通訊、電力、供水幾乎完全中斷,成為一座“孤島”。
從5月13日起,他們立即對位于重災區的330千伏成縣變、220千伏早陽變、110千伏何家灣變、110千伏玉壘變、110千伏文縣變、110千伏成兩線、220千伏早成線等受震災害現場進行調查,對變電站建構筑物、受損線路震害情況進行了摸底,通過科學分析和準確定位,為省公司做出準確抉擇提供了詳實可靠的技術依據,從設計角度為搶修單位提供經濟合理的搶修方案,同時與施工單位積極配合,為搶修工作提供及時有效全面的技術支持。
充分發揮專業優勢 查實震情排除災害
在位于成縣的330千伏成縣變,他們立即與蘭州超高壓、隴南供電公司等單位取得聯系,迅速了解情況,開展相關工作。在現場,他們冒著余震隨時帶來得危險,毫不猶豫率先進入主控和設備區域,進行震害調查,了解了變電所建筑構物受震災害情況后,從專業角度作出了設備、設施、主結構均安全的結論,為成縣變作為臨時搶險指揮部提供了技術和人員心理穩定的支撐。
在位于碧口鎮的220千伏早陽變,他們會同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冒著余震的危險深入早陽變主控樓、設備區,一一察看設備受災情況。當時現場氣氛緊張,主控樓墻面開裂,已用網欄圍了起來,好多人都不敢進入,在余震不斷情況下,他們在樓上樓下詳細察看,當即作出判斷:盡管建筑物墻面填充墻多處震裂,墻皮震落,屋面吊頂幾乎全部掉落,但主框架梁柱結構未見裂縫和明顯變形。因此,向現場抗震指揮部提出了:建筑物主結構基本完好,安全穩固,不會有墻倒屋塌的危險,清理后可以進人使用的見意。給早陽變所有工作人員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位于碧口水電廠附近的110千伏何家灣變,他們在院長的帶領下,對主控樓的墻體結構經過反復察看后,認為其墻體已在大地震中遭到結構性破壞,已變成危房,并向現場抗震指揮部提出了放棄使用的建議,保障了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
隨后幾天里,他們陸續對110千伏玉壘變電站、110千伏文縣變電站、漢坪嘴水電站、天水超高壓公司辦公樓等地震現場,察看受災情況,并向國家電網公司安全總監李慶林、西北電網公司總經理孫佩京、甘肅電力公司總經理肖創英、副總經理劉克儉等領導,從設計角度介紹了國家抗震設防的原則,就現場搶修措施向領導們進行匯報。不斷為參加抗震搶險的領導和搶修單位提供技術方案。幾天來,他們不顧疲勞,連續工作,冒著危險投入到一個又一個搶險現場展開工作,充分發揮設計優勢,進行實地察看受震災害情況,積極配合各相關單位,為開展搶修工作贏得寶貴時間,盡快恢復當地供電,并全面收集地震所造成的電網受損現場資料,為今后在設計工作中抗擊地震等自然災害積累寶貴的經驗,為將來恢復重建和改造工作奠定基礎,為抗震救災中發揮了應有的特殊作用。
在返回院后的第二天,他們參加了省公司抗震指揮部工作會議,向省公司副工程師王多和生產技術部、基建、調度中心、招標中心等單位主要負責人,匯報了各個變電所的現場受災情況,重點是建構筑物的破壞狀況,讓指揮部第一次聽到了從災區返回人員的當面準確匯報,匯報引起了領導和與會人員的高度重視。并與院相關同志連夜將有關材料整理,制作成幻燈片。于5月20日,向省公司文博副總經理及有關處室領導進行了《隴南地區變電所震害情況調查報告》專題匯報,對受災變電所的搶修及改造提出了設計建議。
事后,身為土建副總工程師兼科室主任,從事土建設計及管理工作22年的高級工程師張廣平,并又將此次隴南地區抗震搶險親身經歷,從變電站建構筑物受震造成的破壞情況,分析總結,提煉了從設計角度對提高變電站建構筑物抗震能力的措施,并組織土建室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抗震設計規范知識的學習和抗震措施交流,為今后在電網建設土建設計工作中抗擊地震自然災害積累寶貴的經驗。
冒著余震險情不斷 全力提供技術服務
5月19日,黨委書記彭夕嵐帶領的第二批工程技術人員一行7人,再次前往我省隴南地震災區成縣,為隴南電網抗震救災提供技術支持。
在220千伏早成線,由于線路沿線山大溝深,上山是讓大家最消耗體力的,每次到達山頂滿身是汗,頭上冒著熱氣,但一到事故現場,他們便顧不得一身的汗水,全神貫注的投入到了對事故現場的觀察和測量之中,不放過每一個細節。他們站在專業角度,認真的分析著,交流著。工作一直忙到天黑才返回駐地。回到駐地后,他們顧不上休息,又抓緊時間對現場收集來得技術資料和圖片進行整理,并在晚上10點多完成了線路搶險方案初稿的編寫工作,并及時傳送到院里,保證了我院能夠及時了解現場情況,并向省公司領導匯報。
在110千伏成兩線,他們察看受損最為嚴重的196號、118號、111號塔位時,發現這幾基鐵塔都是由于地震的原因而造成了基礎下陷,從而嚴重威脅到了整條線路的安全運行。其中,196號鐵塔一側混凝土基礎護坡局部開裂,下陷嚴重,再加之滾落的石塊,使得鐵塔部分塔材變形,在現場他們商議后,果斷作出決定:先采取臨時措施,維持線路運行,地震過后立即改線。
同樣是在成兩線,安化至馬營段208—211號和257—258號塔位,他們發現208—211號鐵塔所處山梁由于地震使沿線兩側山體形成貫通滑坡塌陷,造成鐵塔基礎一側地面開裂。其中210號轉角塔內側邊坡滑塌,209號直線塔周圍地表處出現裂隙,鐵塔向右側傾斜,基礎有向坡下位移傾向。而208號鐵塔距基礎一側2米遠處有大面積塌陷,鐵塔4個地腳螺栓帽因地震已脫離基腳。在馬營線段的257、258號門型換位塔附近有多處裂隙,線路右側約25米處有長約500米的大裂隙,其中258號鐵塔略有變形。當日所到各處鐵塔均存在安全隱患,如遇較強余震或者暴雨天氣將對整條線路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當晚回到駐地后,他們對所了解到的隱患情況及時進行了歸納整理,并及時的將隱患情況和處理方案向院里及省公司進行了匯報,為省公司處理災情果斷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
面對災情 他舍小家顧大家
勘測室一直從事工程地質工作的助理工程師布國慶,憑借多年工程地質專業經驗,主動找領導,要求參加抗震搶險工作。
直到要走時,妻子還是堅決不同意,“孩子馬上準備中考,我現在工作也很忙,在這個‘特殊時期’,人家哪家不是全家動員,陪孩子學這、學那,幫助孩子輔導功課!可你那?你就不能不去,或者換換別人?”
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動搖去災區抗震救災的念頭,還是義無返顧前往一線。同行的同事問他:你這么走,嫂子肯定會生氣的,不行換別人吧?他笑笑說:她只是一時生氣,過一會就好了,她們會理解我的!
工程技術部線路專責,工程師安寧,憑借多年線路專業經驗,主動要求參加此次抗震搶險工作。臨走時,妻子和年幼的孩子還全然不知,事后同事們都責問他為什么不告訴家人,他笑笑說,我不想讓她們擔心,她們會理解支持我的!
身為第二批抗震救災技術組負責人,他不僅負責與各級部門的協調聯系,還要負責安排全組人員的工作和生活,他心中時刻銘記著臨行前,院領導的囑托“一定要確保人員、車輛安全,出色完成任務”。作為一名預備黨員,他正是以實際行動發揮著共產黨員戰斗堡壘作用。早上,他比其他同志起的都早,檢查當日所需物資和設備,進行一天工作計劃;晚上,他比其他同志睡的都晚,對當天遇到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提出處理方案,考慮安排第二天工作。
在這些日子里,災區余震不斷,他們始終在空地上露宿,餓了吃幾個冷饅頭,渴了喝口水。雖然每天睡覺的時間很少,睡覺時裹著睡袋,忍受著蚊蟲的襲擾和不斷的余震。但他們并沒有因此而緊張,始終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實在太累了,只翻了個身便又睡去。
災情就是命令,災情就是責任,那里更需要我們!
面對災害,甘肅省電力設計院沒有一個人退縮,領導奮戰一線親自帶隊,全院上下均投入到抗震搶險恢復重建工作中去。
在省公司抗震指揮中心的統一領導及各現場指揮部的具體安排下,甘肅省電力設計院分兩批趕赴災區一線,“拓荒者”反應迅速,人員到位及時,措施有效得力,與各供電、超高壓公司一道抗震搶險,使得在我省抗震救災的隊伍中,電力抗震搶修成為了先頭部隊,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榮譽,充分發揮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災害無情人有情!設計院人仍在積極行動,工程技術部組織相關部室將隴南地區所有變電站的主接線、總平面、主控制室平面布置圖以及控制保護設備生產廠家等主要資料全部整理準備完畢,并立刻開展重建和改造的設計工作。目前,全院設計人員均快速高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搶險恢復電網正常運行的工作中。災后重建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正全力提供技術服務和保障,為甘肅電網災后重建不斷地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