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歲梅,藏族,四川省甘孜州康定縣人,今年28歲,是上海電力醫院內科的一名醫生。她是這次上海電力抗震救災醫療隊中唯一的女醫生,也是所有醫療隊伍中為數不多的女醫生之一。
次仁卓瑪是施歲梅的藏語名字。在藏語里,“卓瑪”的意思是“仙女、拯救苦難女神”。在上電醫療隊駐守紫坪鋪壩的日日夜夜里,這位善良、溫柔而又堅強的女醫生用愛心關懷著每一個她所遇到的陌生人,在這座依托了無數希望的渡口邊守望著生命的回歸。
5月13日,大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早上八點,剛到醫院上班的施歲梅便打電話給上海市衛生局:“我是一名四川籍的藏族醫生,我想到災區去參加救援,你們有沒有組織醫療隊去?”從電話那頭得到的回答是:目前上海正在計劃組織隊伍赴川,但還沒有正式的命令下達。于是,著急的她又跑去向醫院領導請戰:“請讓我去四川,那里是我的家鄉,那里有我的父老鄉親,他們現在正在受難,我一定要回去幫助他們!”
當天晚上,醫院終于接到了上級的指示,國家電網公司將從各地組織十幾支醫療隊伍前往災區救援。而在醫院決定派出的16人醫療隊中,施歲梅是其中一員。在得到單位的通知后,施歲梅經過一天的準備,于15日一早隨隊乘班機飛往成都,當天下午4點左右趕到到了醫療隊的工作點所在地——都江堰的紫坪鋪壩。這里是通往重災區映秀鎮的水路關口,也是當時進出映秀的唯一一條“生命通道”。
在大壩上,每天有數以千計的災民從映秀鎮轉移出來,并在這里接受安置和轉移。許多身體虛弱或是受了傷的災民們一上岸,第一件事就是尋找醫療點接受救治。每到這時,施歲梅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最忙碌的人,因為她不僅是一名內科醫生,而且還是一位精通當地方言的“翻譯”。在醫療隊臨時建起的帳篷里,時常可以聽見她用四川話甚至藏語與病人交流,或是詢問病情,或是言語關切地安撫受災群眾的情緒,“從上海趕來的醫療隊”在病人眼中的形象立刻親切了起來。這對于原本人生地不熟的醫療隊來說,工作更容易開展了,效率也提高了。
一連幾天不間歇的工作下來,施歲梅原本就消瘦的臉上氣色更差了。隊員們都勸她休息一下,她卻堅持不肯:“大家都是來幫助我們家鄉的,我不能一個人休息。”19日早晨,當醫療隊決定讓她在駐地休息而不要去大壩上時,默默不語的施歲梅坐在一旁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她哭著說:“想到父老鄉親們在受苦受難,而我卻坐在這里不去伸手相救,我是無法原諒自己的。”當天,施歲梅仍然堅持去大壩上工作了一整天。
施歲梅還告訴記者,她的救災情節來自父親那里。在她的記憶里,曾任甘孜州康定縣委副書記的父親年輕時就多次參加過森林火災的救援。父親英勇地深入火場指揮救災的事跡深深感染了她,讓她對災區、對救災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而在她參加此次任務的過程中,父親也給了施歲梅很多的支持和鼓勵。
5月16日下午,從映秀逃生出來的王秀花一家四口剛到達紫坪鋪壩,就被接到了上電醫院的醫療點上。王秀花這位勇敢的母親在地震時用身體緊緊保護住了出生僅30天的小外孫女,接著又從震塌的房屋下救出了自己的女兒。在為王秀花的女兒處理完頭上的外傷后,施歲梅滿是憐愛地將女嬰接過抱在手中,臉上掛著母親一般的幸福笑容。周圍的人也許并不清楚,施歲梅的兒子也才剛剛出生9個月,現在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在成都雙流。此刻,眼前的小生命也許正勾起了施歲梅對兒子的想念,他們母子已經好久沒見面了。
雖然雙流離醫療隊的駐地不過一個多小時車程,但自從來到四川救災后的幾天里,施歲梅卻沒回過一次家。她白天在大壩上值班,晚上回到駐地就和其他隊員們休息在一起,共同準備第二天的工作。直到20日,當得知兒子得了急病需要照料時,她才匆忙趕回家去看望,當晚又從家里回到到駐地。當被問到為什么不在家多留兩天陪陪孩子時,施歲梅說:“這里有我的工作,這里才是我應該待的地方,我必須歸隊。”
災難過后,幸存的人們所遭受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磨難,還有更多是心靈上的創傷。醫治身體的創傷容易,而撫平心靈的創傷則要困難得多,這需要更多時間、耐心和關愛。也正因為有著這樣一份關愛,施歲梅與一位患有抑郁癥的小女孩結下了不解之緣。
女孩名叫王娟,來自地震震中的汶川,是一名16歲的衛校學生。地震發生時,她和媽媽正在從漩口趕往汶川的途中,因此她親眼目擊了地震的破壞和震后的慘象,此后她的抑郁癥狀便越來越嚴重,一路上都在不停地念叨:“石頭落下來把汽車都給砸壞了……”16日下午,當王娟母女來到紫坪鋪壩時,她們碰巧遇見了穿著白大褂的施歲梅醫生。王娟當時覺得心里堵得慌,透不過來,于是施歲梅便一邊讓她做深呼吸,一邊不斷地安慰她:“地震不是只有你一個人經歷了,很多人都看到了相同的景象,這是天災,要學會忘記”。和王娟聊了很久后,施歲梅送母女兩人上路往成都方向轉移。臨走時,王娟母親留了施歲梅的手機,她說女兒平時都不愿跟別人說話,但卻可以跟施醫生傾談,所以她希望施醫生能多跟王娟交流,幫助她走出陰影。
紫坪鋪壩一別后,王娟的狀況一直不太穩定,施歲梅多次給她打電話安慰和開導她。18日一早,王娟的媽媽打來電話說王娟的病情又嚴重了,正把自己反鎖在衛生間里。施歲梅于是發短信給王娟:“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的變化,不要為以前的事情不開心,更不能因為一些不愉快的經歷就放棄生活的希望”,在施歲梅一條條短信的勸說下,王娟的情緒才逐漸地穩定下來。23日早上,當施歲梅再次撥通王娟媽媽的電話時,媽媽說她們現在正臨時安置在龍泉北方汽車學校的愛心家園里,女兒目前的狀況已經比前兩天好多了。
采訪的最后,施歲梅反復地跟記者說:“其實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和那些的無私而勇敢的志愿者比起來,我的工作算不上什么,他們才是最了不起的人。”但是記者深深知道,正是像施歲梅這樣平凡而偉大的醫務工作者,同千千萬萬的人民子弟兵、志愿者們一道,挺起了抗震救災的脊梁,他們才是“多難興邦”這四個字背后最中堅的力量。(顧煒程發自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