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建設將全面推進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正式投運, 標志中國電網邁入特高壓時代。 2009 年 1 月 6 日,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和建設的 100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正式投運。 實踐驗證了特高壓輸電技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優越性, 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力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示范工程經過了全電壓、 大電流等各種運行方式的檢驗, 系統最高運行電壓達到 1100千伏,輸送能力和運行工況滿足設計要求, 線路電磁環境符合國家標準, 標志著我國已成功掌握特高壓輸電網建設技術。
發展特高壓電網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預測到2020年,中國電力需求將達到7.7萬億千瓦時,發電裝機達到16億千瓦, 均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同時中國的一次能源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很不均衡,煤炭、水能兩大能源支柱以及可大規模開發利用的陸地風能和太陽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而能源消費需求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地區,負荷中心與大型能源基地的距離大都在 1000公里以上,并且中間缺乏電源支撐, 較難實現500千伏交流接力送電,特高壓輸電成為理想選擇。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實施“一特四大”戰略,即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 充分發揮特高壓長距離、大容量、高效率、低損耗輸電的優勢,促進大水電、大煤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和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
從經濟性而言,“輸電輸煤并舉、優先發展輸電”,通過特高壓工程實現煤電基地外送也是經濟的。單回 1000 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輸送功率接近 500萬千瓦, 約為500千伏線路的4倍;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能力可達640 萬千瓦,是500千伏直流線路的兩倍多。同時特高壓交流線路在輸送功率相同的情況下, 可將最遠輸電距離延長 3倍, 而損耗只有 500 千伏線路的25%~40%,還可節省60%土地資源。
發展特高壓電網將為大規模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提供重要保障。 根據規劃,中國將在甘肅酒泉、江蘇沿海和內蒙古等地建設若干個千萬千瓦基地,打造“風電三峽工程”;在西北部地區發展大規模太陽能光伏發電;繼續加快中東部地區核電開發和西部大型水電開發。 預計到2020年,中國清潔能源裝機將達到5.7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35%。 中國的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具有規模大、分布集中的特點,需要走集中開發、規模外送、大范圍消納的發展道路。 同時,風電、太陽能發電具有隨機性和間歇性的特征,水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客觀上也要求電網大幅提高安全穩定水平,適應各類電源接入和送出的需要。 通過建設特高壓電網,能夠實現各種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遠距離輸送,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安全利用。
智能電網建設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9~2010 年規劃試點階段
重點開展智能電網發展規劃工作,制定技術和管理標準,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設備研制, 開展各環節的試點工作。
第二階段:2011~2015 年全面建設階段
加快特高壓電網和城鄉配電網建設, 初步形成智能電網運行控制和互動服務體系, 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重大突破和廣泛應用。
第三階段:2016~2020 年引領提升階段
全面建設統一的智能電網,技術和裝備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屆時, 電網優化配置資源能力大幅提升,清潔能源裝機比例達到35%,分布式電源實現“即插即用”,智能電表普及應用。
智能電網相關上市公司將受益
特高壓和智能電網建設將是中國電網未來十年發展的主要方向,特高壓工程建設的加快將很快給高端輸變電設備企業帶來訂單, 而隨著智能電網規劃出臺及相應試點工作的開展, 資本市場將會對二次設備公司的業務發展前景更為樂觀。關注重點受益公司:特變電工(600089)、平高電氣(600312)、許繼電氣(000400)、國電南瑞(600406)、國電南自(600268)、科陸電子(002121)。